漫谈中国古代星象——第十七话

首页    天文知识_c1252687341.guonei.facecloud.net    漫谈中国古代星象——第十七话

 笔者按,又好久不见(画外音:这个又字用的很贴切),最近这段时间由于笔者正在为搬家收拾东西,所以再次拖更,在这里还是要跟大家说声抱歉。鉴于马上就要到来的端午节,在这里,笔者决定,好好来蹭一下端午节的热度,好了,现在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故事。

要说起端午节,那应该算是新闻最多的一个传统节日了,关于端午节最早引起的轰动,要追溯到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一时间,网上关于“端午节是韩国的”、“屈原是韩国人”、“孔子是韩国人”、“全世界都是韩国人”的言论铺天盖地。其实这些东西完全可以一笑了之,关于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具体情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资料,相信大家会对整个事件有个相对客观的认识。

回到端午节,端午节和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统称为中国人的四大传统节日,东亚其他地区的端午节节庆同样源于中国古代的端午节传统。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以八德为首的忠、孝为正统寓意, 端午节又有“忠孝节”之称。最初,端午节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加入纪念多位历史人物的内容,最广为人知的是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相传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1939年,抗日战争烽火正燃之际,重庆文艺界抗敌协会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是议定每年端午节屈原逝世之日为诗人节。而有些说法中,端午节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并且,端午节在各地有各种传统别称,包括“端阳节”、“重五”、“龙舟节”、“龙船节”、“双五节”、“肉粽节”(闽南地区使用)、“粽子节”等。

对于端午节的各种习俗中,我们最熟悉的还是划龙舟、挂菖蒲、佩香囊、喝雄黄酒等。从端午节的各种习俗来看,其中绝大部分都跟禳毒驱疫有关,主要因为端午节临近酷暑,各种虫类病菌纷纷活跃起来,所以无论是驱五毒,挂菖蒲,佩香囊,饮雄黄等习俗,都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杀灭细菌,保障身体健康。

说到端午节的“食俗”,首当其冲的自然是粽子,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柊叶蛋黄肉粽(海南)、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当然对于笔者来说,这些粽子几乎没有喜好偏差,可以说是照单全收。

好了,说了这么多,那么我们现在也该聊聊端午节和中国古代星象的关系了,毕竟虽说是为了蹭热度,但如果一点儿不提中国古代星象也说不过去(画外音:不要脸,上次文章就这么凑得字数)。如果要聊古代星象,那有个人就不能不提,他就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

提起屈原,不能不提的则是楚辞,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等。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而在楚辞里,则有一篇非常特殊的长诗——《天问》,这部作品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有着浓厚的道家色彩,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诗篇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展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硕和战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可以说是诗词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在《天问》中,有这么一句“斡维焉系,天极焉加?”翻译成白话大致意思就是“斗柄的轴绳系在何处?天极遥远延伸到何方?”笔者在这里,就好好和大家聊聊北斗。

 

 

在本系列文章第六话介绍南天门的时候,笔者粗粗提了一句,位于南天门外面的北斗被认作轩辕帝车,通过一年四季勺柄的不同朝向被认作天帝巡游四方的马车(详情请阅读本系列文章的第六话)。相信但凡提起北斗,大家也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所以笔者在这里也就简单为大家再唠叨几句吧。

北斗七星,是由大熊座的七颗明亮的恒星组成。在北天排列成斗(或者说勺)形,这七颗星虽然并没有像织女星这样的亮星,但由于相对位置非常特殊,并且周围没有太过明显亮星,所以这七颗星在夜空中还是非常容易辨认的,再加上它们对于定位北极星的帮助,让北斗七星几乎成为了大家最熟悉的星座之一。

北斗七星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汉代纬书《春秋运斗枢》“第一天枢,第二天璇,第三天玑,第四天权,第五玉衡,第六开阳,第七瑶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由此可见,北斗七星从斗口至斗柄的连线顺序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其中,枢璇玑权四星称为“斗魁”,也称“璇玑”;后三颗星为“斗杓”,与此对应的西方星象,则为大熊星座的α,β,γ,δ,ε,ζ,η(阿尔法,贝塔,伽马,戴尔塔,伊布塞落,泽塔,埃塔)

在古代,对北斗七星十分重视,《甘石星经》中曾记载:“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皇帝坐着北斗七星视察四方,定四时,分寒暑。把北斗星斗柄方向的变化作为判断季节的标志之一。古籍《鹖冠子》记载:“斗杓东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古代视北极星为皇帝的象征,而北斗则是皇帝出巡天下所驾的御辇,一年由春开始,而此时北斗在东,所以上帝从东方开始巡视,故《周易·说卦》中也有“帝出乎震”,震卦在东。的说法。

而在道教中,除了以北斗七星集合为一神的北斗星君外,也分别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即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瑶光宫破军星君。所以,这七颗星除了枢璇玑权的名字外,还有一一对应的一个星官名: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从第一颗到第七颗星)。

说起北斗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第六颗星(开阳)是一个著名的双星系统,他的伴星名字叫做“辅”相传古时候军队测试士兵视力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在晴朗的夜空中观测这颗伴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个机会试试哈,如能分辨出这颗辅星,视力就达到了1.5了。

好了,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先聊到这里,至于在《西游记》或是《天问》中,还有什么和中国古代天象相关的小故事,笔者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为大家慢慢道来。当然,如果大家有什么期待得角色,欢迎留言,说不定,下一期那个有重度懒癌的笔者就会聊聊呼声最高得角色。

最后,笔者祝各位,端午安康。

诸位看官,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

  

2018年6月17日 15:00
收藏